剧情介绍

  美丽的单身妈妈瑞切尔·凯勒(纳奥米·沃茨 Naomi Watts 饰)带着儿子艾丹(大卫·多夫曼 David Dorfman 饰)离开留下了永生难以磨灭的恐怖回忆的故地西雅图,搬到了毗邻大海的俄勒冈州艾斯特里亚居住。瑞切尔在当地一家报社谋得一份工作,生活充实忙碌。某天,报社接到一条消息,两名青年在看了一卷神秘录像带后一人死亡,一人精神恍惚,熟悉的场景以及没有标题的录像带,令瑞切尔敏感地察觉到昔日的噩梦即将重现。她烧毁录像带,试图阻止凶铃的诅咒继续蔓延,危害世人,却没想到灾难降临到艾丹的头上。该了结的终要了结,无法逃避的如何也躲不过去……
  本片根据日本作家铃木光司的同名恐怖原著改编,为日本版的翻拍版本。影片荣获2006年ASCAP电影与电视音乐奖、2006年BMI电影与电视奖最佳配乐奖。

评论:

  • 震振 4小时前 :

    影片内容基本围绕着女孩怀孕后的外界反应和堕胎过程,除了主角之外其他人物都十分扁平,主角也不够立体。相比同题材的《从不,很少》缺乏了饱满的人物,以及社会现状在故事中的投射,最主要缺乏了那种暧昧性表达,基本是把一切摊开在观众面前,没有给观众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 柏泽 5小时前 :

    三次堕胎的自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疼。

  • 梓琛 1小时前 :

    4.5.电影传递了超越肉身的“身体疼痛”,这样的“疼痛”是我们发现几十年后的今天女性依然不能对自己的身体有自主权,是我们发现这样的剥削与压迫依然是the happening reality,是那些抗争与互助下女性无法回避的关于牺牲与选择的collective memory.将关于子宫与孕育的谎言在父权制的面前打破,告诉你们真正血淋淋的关于身体政治的一切。那么,那些依然希望囚禁并掌握子宫的男人,你们准备好面对关于生存与现实的拷问了么?

  • 欧阳逸雅 7小时前 :

    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 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 骏骏 6小时前 :

    镜头感很强,肩头的角度,一直是近景特写。转到正面构图又很周正,蛮棒

  • 鸿逸 5小时前 :

    “以后我会要一个孩子,但不是以我的一生为代价。”

  • 欣锦 0小时前 :

    我们该为欲望羞愧么?我们的身体属于我们自己么?

  • 禹冷霜 9小时前 :

    @某些“少女”(知名不具),不如找心理咨询师“谈谈心”………@鸢鸢:看过!

  • 邗山雁 4小时前 :

    以肉体之痛外显女性遭受的精神压迫、文化戕害,最后一个突然的镜头下移特写,压抑许久的血腥一股脑喷涌而出,最大程度引起共情通感。用12周堕胎遭遇为引线,串联起禁锢在女性身上的日常枷锁。

  • 梦婷 4小时前 :

    20220402 这部电影给人最大的震撼在于,60年代的法国和世界或许远不如今日人想象得那么激进,而是充满了残忍的保守,在那里堕胎等于犯法。和《钛》对看比较有趣,今日关于激进政治的想象只能坐落在性别上,而关于性别的言说又进一步精细化,坐落在女性的身体-生育上,而对于生育过程的展示,才能最直观地抵达这种痛苦和压迫。

  • 母嘉年 9小时前 :

    这部金狮最佳电影不是水货。

  • 葛振国 4小时前 :

    95分钟版。手持怼脸流大女主戏,传统的女性主义表达,拍得很精道。另外看来去年的威尼斯和戛纳都是主打的痛感牌……

  • 铭乘 7小时前 :

    一氣呵成,很平穩的捕捉女主角意外懷孕卻求助無門的心路歷程。女性非處女即蕩婦的封建守舊,如果懷孕是一種病,與同期看的《我的天才女友》互相對照。

  • 茂思凡 3小时前 :

    四月三周两天/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太真实太痛了..

  • 鹤轩 5小时前 :

    其实没有什么血腥过份的东西,还是看的多次暂停缓解,是直面那种残酷的生理到心理的刺激,那几段真是看的呼吸困难…… 全世界的女性用何其惨烈的的代价抗争了半个世纪为了那捍卫主宰自身的权利,而本应走入文明的今时今日,就身边某地(其实肯定并不仅仅是某一地)还“正发生”着把女性仅仅当作一具子宫的天朝奇迹。这部片的可贵除了为镜头语言的真实而感动,还有为女主的表演特别感动,是她脸上带着那种坚定决绝的感动,那种坚定因为她极度肯定自己要继续学习做一个作家,毫不犹豫,片尾字幕打出原著女作家自传体改编,真是既感到振奋又万分悲壮

  • 震运 8小时前 :

    从德州到Roe v.Wade再到路易斯安那的IUD bill, it's happening all around.

  • 环巧蕊 2小时前 :

    改編自法國知名女作家安妮艾諾 (Annie Ernaux) 的自傳《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片中殘酷而寫實的墮胎場面,再加上對於1960 年代的法國女性所背負的背負的道德與責任,做了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雙重描繪,令人震撼!電影相當於作家Annie Ernaux本人的經歷;高齡82歲的Annie Ernaux經歷過60年代女性仍受桎梏無法自主與獲得應當的社會地位,乃至68年五月風暴後給予法國女性的解放。Diwan在改編Ernaux的作品時,保持作者低限、冷靜的敘事風格,令主角Anne置身於人群裡,卻被孤立於人群之外,既實驗也大膽。

  • 訾馥芬 3小时前 :

    获金狮奖有点过誉了,小失望。差《四月3周两天》不是一点点,也不如《从不,也许,总是》。

  • 轩喆 3小时前 :

    60年代的法国,想到的应该是轰轰烈烈的左翼运动和激情澎湃的学生,这片却像是带观众走入了一片冷冰冰的的阴影地带,看得人冷汗直冒

  • 梅舒 7小时前 :

    现在的演员都好生猛,大的社会制度下的小人物挣扎,女性悲剧。尺度好大。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