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逝 高清

评分:
9.0 推荐

分类: 记录片 2005

导演: 菲尔·爱格兰德

剧情介绍

  199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去世。而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这变迁既有具象的,如城市旧区改造;也有抽象的、心理层面的变革——比如人们的性观念、中年男女对于婚姻和生命的反思等等。英国导演Phil Agland拍摄的《逝——上海冬夜的爱与死》准确地抓住这个城市跃动的脉搏,交替讲述了这座城市里几个人各自不同的故事。他选取的人物与故事不但皆与爱和死相关联,而且电影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节奏感——从故事的铺陈、演进到高潮即将到来前一刹那令人屏息的张力,无不显示了导演卓越的控制能力。在电影离结尾约三十分钟的时候,各条线索同时到达了引而不发的边缘——居住于贫困旧屋的孩子即将经历一场高风险的心脏手术;京剧小演员一个月之后马上要登台公演;弄堂里的寡妇要面临再婚的抉择;而杀害女友的团委干部即将接受最终的审判。这令全片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纪录片里不常有的剧烈的悬念感。
  团委干部杀害女友的故事在电影中占据了最大的比重。爱与死在这个故事中交织在一起。一个国家机关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女朋友何以下此毒手?性质更为严重的是,他在杀人之后将女友的尸体分成好几部分,抛入江中。手段之残忍,令人难以想象。电影忠实地追随了此案从审讯、宣判、上诉到终审的全过程,杀人犯从最初的抵赖到最后泪流满面,受害者家属在旁听席间的表情,无一不显现了人性的幽微之处,令观众深受震动。而受害者家属对于“杀人犯也会死,他的家人也会难过”的说法之剧烈抨击,更将故事推出更深的、道德反思的层面。
  很难想象《逝》出自一个英国导演之手,因为全片的上海风味是此浓重,街坊邻里和杀人罪犯皆操一口鲜活的上海话,丝毫没有剧情片的矫饰,原生态的幽默比比皆是。因此,这不仅是一部可以令西方人更准确全面地了解上海的纪录片,而且更适合上海观众观看,因为在那些词不达意的英文字幕背后,有可以令人或会心一笑或捧腹大笑的对话,而笑过之后,是对身处其中的故乡更深一层的了解,更具省思意味的自知。

评论:

  • 龙乐天 8小时前 :

    从《误杀》到《误杀2》,从《Sheep without a shepserd》到《Fireflies in the sun》,萤火虫闪着微光飞了一圈后终于落在男主的手上逐渐失去光亮,正如男主的生命一样。剧情的节奏和铺垫做的很好,始终像一根线一样牵动着观众的情绪,埋藏了很多的伏笔。在“父爱”主题的延展背后,展现出来的是绝境之下的深层人性,极具社会现实性。

  • 泉浓绮 7小时前 :

    就算影迷们对这种套路早已厌倦,我相信更多(春节档)观众看片中的各种“反转”仍然是充满新鲜感的。我依然愿意给去泰国拍政治讽刺这件事好评,架空却又如此真实,不比药神刺激?

  • 萧秋蝶 8小时前 :

    看之前其实没带太大期待,没想到观感渐入佳境,后半程还挺惊喜。相比原版改动其实挺大的,虽然整个故事架构没有变,但一上来就交代背景,开门见山把矛盾立起来,然后通过闪回铺垫。原版的对抗医疗制度到这里变成了一个更为具体的、象征权力和地位的“反派”,大多数时间都是不在场的,但是它的势力范围却无时无刻都“在场”,一方面让不同阶级下的人物对立性展示的更为立体,另一方面也让观众能够对主角蚍蜉撼树的行为投射更多的共情,而舆论观众忽左忽右的导向更是颇具现实讽刺。结尾的处理虽然不新鲜,也属意料之中,但仍然很有力量,无论是叙事还是情感上都挺具备本土语境的。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比如配角人质都有点工具人,演员表演也有点参差不齐,但整体观感不出戏,完成度还有立意也都有了,三星半。

  • 然振 0小时前 :

    豆瓣评分我是越来越看不懂了。我觉得很好看啊,节奏、故事都很好,我觉得比原版好看。

  • 阎修然 8小时前 :

    善良一点,祝你和我。

  • 皓嘉 5小时前 :

    “我们的公务员,到底有没有守护人民?”这句话简直振聋发聩啊,每个受害者都是他们杀人的证据。

  • 沈寻冬 4小时前 :

    “我们老老实实做人,为什么赢的怎么总是你们?”食利阶层若是不赢,普通百姓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 零翠绿 7小时前 :

    最后的结局才是亮点 无论经历前人多少刻骨铭心的痛失亲人 忍辱负重的调查真相 即使将事实摆在眼前最终也变成政客资本家互相推诿的皮球而已 万字诉讼和实验报告换不来一句三个字的道歉

  • 独德明 8小时前 :

    韩国真是个让人压抑的国家,对伦理道德人性探讨的再多,还不如想想怎么完善法律制度,人类的这些权利斗争真是无聊至极

  • 骑又青 7小时前 :

    攀差坠楼的时刻儿子的心脏就拿不回来了,达马点头的时刻儿子的心脏又开始跳动。我愿意用-把假枪劫持医院,他们也能用一具空盒装一颗黑心。当你出生的那一刻,我这颗心脏便属于你,像潜入心室的萤火虫,在黑暗的地方发光。人越往高处走,越不该让贪欲将心像器物般抢走,越不能让权势将人像蝼蚁般践踏。

  • 艾冰冰 1小时前 :

    我觉得还行啊,豆瓣网友太上纲上线了吧。起码这是个完整的故事,而且看进去了,不觉得浪费时间!

  • 鲁阳曜 8小时前 :

    有一个私心,希望毕业之后可以不会成为那种垃圾媒体工作者,依旧能够尽我的力量为别人发声。

  • 焦凌珍 0小时前 :

    勉强两分。故事主要翻拍《迫在眉睫》,但编的比《迫》合理一点儿:这里是本应移植给儿子的心脏被市长儿子截胡,于是父亲暴走,最后舍命救儿子。依旧是把媒体当做矫正社会不公的利器,女主持和围观群众什么的,天然的会相信一个陷入警方重重包围的弱者(而绑匪的身份被抹消了),这类民粹立场的故事本身并不新鲜,比如2016年脱胎于《恐怖直播》由吴孟达演的《导火新闻线》,而本片的桥段设计跟表演方式也充满了老气——开场不久回溯儿子病发时刻,这段是要突出父子深情,表现方式就是郊游来俩镜头,球赛来俩镜头(这球赛奖牌还在后面挡子弹作用,笑死),最后留个萤火虫的铺垫镜头——这一系列戏码,都是完全直愣愣的套路操作,小男孩的长相也不讨喜,满脸赘肉像是李金斗的孙子。那些围观群众一会给肖央打气,一会赶他老婆儿子出病房,没头苍蝇工具人

  • 贝芳馥 6小时前 :

    《误杀》是我看过的少数觉得还可以的国产翻拍电影之一,而《误杀2》则是再一次得到了习以为常的失望观感,而且这个改编自电影《迫在眉梢》的故事非得取个「误杀2」当续集博取关注热度,让我有种「名不副实、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附注:误杀是法律用语,指主观上无杀人意图,因为失误而伤人致死。也可称为过失致人死亡,具体是指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但是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是已经预见但是轻信能够避免死亡的结果。→ 看到某些强行解释的评论,感受到“颠倒是非、黑的说成白的”的能力。)—— 3日观看《迫在眉梢》的过程中,对《误杀2》的失望之感再度加深,甚至一度都有来豆瓣改成一星的冲动,不过考虑到本片的拍摄制作胜过不少粗制滥造的烂片,还是依旧标记两星表示对《误杀2》的不满与嫌弃吧!

  • 骑嘉年 2小时前 :

    而在跌宕起伏的故事反转中,该片也向我们展现了弱者的无奈和失落。这一点,在如今的大银幕电影中,变得尤为珍贵。

  • 星灵秋 0小时前 :

    在电影世界中,泰国和非洲终于成为了中国的殖民地,一水儿的中国人和中国话,只要是中国不允许发生的剧情,就可以往这两个地方强塞。

  • 昭雪 9小时前 :

    而在跌宕起伏的故事反转中,该片也向我们展现了弱者的无奈和失落。这一点,在如今的大银幕电影中,变得尤为珍贵。

  • 蕾怡 4小时前 :

    《误杀》是我看过的少数觉得还可以的国产翻拍电影之一,而《误杀2》则是再一次得到了习以为常的失望观感,而且这个改编自电影《迫在眉梢》的故事非得取个「误杀2」当续集博取关注热度,让我有种「名不副实、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附注:误杀是法律用语,指主观上无杀人意图,因为失误而伤人致死。也可称为过失致人死亡,具体是指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但是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是已经预见但是轻信能够避免死亡的结果。→ 看到某些强行解释的评论,感受到“颠倒是非、黑的说成白的”的能力。)—— 3日观看《迫在眉梢》的过程中,对《误杀2》的失望之感再度加深,甚至一度都有来豆瓣改成一星的冲动,不过考虑到本片的拍摄制作胜过不少粗制滥造的烂片,还是依旧标记两星表示对《误杀2》的不满与嫌弃吧!

  • 腾稷 0小时前 :

    主题出色,表现形式差劲。起码在韩国同类型中,不算出色。像电视

  • 晨鸿 9小时前 :

    现实意义巨大,但是没有拍出预想的效果,浅浅谈一下现实意义吧:正如电影中奶奶所言“医生说要用,电视上也说这个安全,国家也说它安全……那它就是安全的啊!”是啊!最后的推诿扯皮很真实,门口人山人海也很真实,但是——真实而无用。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